1996年的寒冬,张凤娥在粤东的螺岗村安详离世。当这个悲痛的消息传到北京时,年过七旬的范景阳老人正在整理丈夫易耀彩将军的遗物。她立即放下手中的相册,连夜订了南下的火车票。在颠簸的列车上,范景阳望着窗外飞逝的景色,思绪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。
回到螺岗村后,范景阳亲自操持了张凤娥的葬礼。她不仅按照当地最隆重的仪式安排后事,还做出了一个令村民震惊的决定——将张凤娥的骨灰带回北京。在八宝山革命公墓,她将这位素未谋面的\"姐姐\"与丈夫合葬。当工作人员递来安葬证明时,范景阳颤抖着在\"配偶\"一栏郑重签下了张凤娥的名字。
\"生同衾,死同穴\",这句古老的誓言在新时代得到了最动人的诠释。范景阳这个看似不合常理的举动,实则是对革命年代特殊情感的最大尊重。她深知,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,丈夫与张凤娥那份未及圆满的感情,是时代造就的遗憾。
战火中的爱情故事总是格外令人唏嘘。多少有情人因为山河破碎而天各一方,多少海誓山盟最终化作望穿秋水的等待。与这些跨越生死的家国大爱相比,寻常的儿女情长确实显得渺小。但正是这些荡气回肠的往事,如同永不干涸的清泉,滋润着一代代人的心田。它们提醒着我们:真情可以超越时空,大爱能够穿越生死,这些珍贵的精神财富,永远值得铭记与传承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康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